top of page
利用經絡儀調理自律神經失調

經絡儀的發展史

學習中醫最困難的是脈診,脈診的學習不但需要有人指導,也就是拜師學藝,還要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。自學或短時間都很難學而有成。

 

經絡儀的出現提供了新的機會。早期的經絡儀以1950年日本京都大學中谷義雄教授所發展的良導絡理論為基礎,發展出檢測皮膚電阻特性的經絡檢測技術。這種檢測方法,檢測時需要在皮膚上沾水,操作上有些麻煩。同時皮膚的乾濕特性,檢測時壓力的大小,都很容易影響檢測結果。由於檢測時需要在皮膚上通過定量的電流,使得皮膚的電特性受到影響,第二次檢測數值會受到很大影響。以致於兩次檢測之間必需問隔數小時。這種技術不可能發展成實時監測的經絡儀。

 

利用壓測的方式在手腳上24個穴位檢測,是標準經絡的檢測方式。這種方式很容易對檢測結果產生不信任。實時監測經絡儀檢測時,在手腳上接上四個傳感器手腳套,每一個套上有六個傳感器。將手腳套固定在手腳上之後,即能實時取得經絡中的電流信號,直接反應在顯示幕上。形成類似心電檢測的不斷變動圖形。

圖一

圖二

經絡儀是找出當下身體最需要調理臟腑的理想工具

經絡儀的檢測很敏感,被檢測的人情緒波動、打個噴嚏等,都可能改變結果。早晨、中午、晚上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結果。因此,並不適合做為長期生理狀態的檢測,只能做為當下生理狀態的檢測。但是它的敏感性正好可以用來檢測當下身體最弱的臟腑,做為選擇當下應該治療或調理那一個臟腑的理想工具。

 

例如圖一是一張經絡檢測的報告,報告有一個大的條狀圖,和六個小方塊。主要檢測的是身體左右各12條經絡的數值,所有數值加總的平均值,是圖中的零點。高於平均值的是實症,低於平均值的為虛症。偏離零點較近的顯現為藍色,略遠的則以黃色,更遠的為粉紅色,偏離最遠的則以紅色顯現。這份報告紅色的條狀較多,屬於經絡比較不平衡的狀況。

 

中醫所說的經絡不平衡,近似於西醫的自律神經失調。不同的是中醫能更清楚的顯現每個臟腑失衡的狀況,有機會透過分析找到造成失衡的根源。以這個圖為例說明找尋問題根源的方法。

 

分析左側的條狀圖。這個圖由24個數值構成。從大腸經和脾經中間的那條線,整張圖可以一分為二。左側為上半身的經絡,右側為下半身的經絡。這張圖上半身的經絡多數屬於虛症,下半身的經絡則多數為實症。是一種上虛下實的典型。

 

由於圖中的零點是所有數值的平均值,說明了中醫經絡平衡的概念。其中的實症可能是因其他虛症的臟腑太虛才形成的實症。如果虛症的數值能夠提升,則實症的數值也會自然下降。

 

因此,調理時主要著眼於虛症,也就是找出造成上半身經絡虛症的真正臟腑。這就是分析經絡圖的第一個邏輯“治虛不治實”。根據這個邏輯,可以刪去下半身的十二個數值,分析上半身的十二個數值即可。

 

接著再引用中醫“臟腑互為表裡”的理論,每一個臟都對應著一個腑。上半身的臟腑,肺對應著大腸,心對應著小腸,心包對應著三焦。腑的問題,治其對應的臟即能解決。這是第二個邏輯“治臟不治腑”。根據這個邏輯,再把三個腑刪去,剩下肺、心包、心三個臟的六個數值。

 

心包和心都是心,因此,上半身只有肺和心兩個臟。其中心的異常多數以火症呈現,不容易出現虛症。因此,肺虛是形成上虛下實的真正原因。面對這種圖形,集中調理肺即能改善經絡的不平衡。

 

調理的方法有許多種,砭、針、灸、藥都能達到目的。除了這些調理之外,病人自己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,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。

 

因此,選擇了一種調理肺的方法後,再做一次檢測。圖二是檢測的結果。紅色條狀全部消失,代之大量的藍黃,和少數的粉紅條狀。顯然多數經絡的數值都更趨近於零點,也就是經絡失衡的狀況大幅改善。

 

病人實際的感覺,調理前的狀況,已經持續一段時日了,每天都很難入睡。調理後人就感覺非常疲倦,當場就想睡了。

bottom of page